我們常說「半斤八兩」來指說兩件事情或人並沒有不同,其來源主要就是因為目前我們習慣使用的度量衡中一斤等於十六兩。但這『一斤十六兩』是怎麼被決定的呢?其實又跟我們的秦始皇跟李斯有很大的關係。
戰國結束,秦始皇統一六國成為中國史上第一個皇帝,他最重要的貢獻莫過於把中國紛亂的度量衡進行了統一。戰國時代斤兩的換算因為各國有所不同,楚國、趙國跟秦國用的是「一斤十六兩」,但是魏國用的卻是「一釿20兩」,不僅制度跟人不一樣,連字都要跟人不一樣。所以最後當然是以偉大秦國為依歸,訂出了「一斤十六兩」的重量單位。其後還有「1石 = 4鈞,1鈞 = 30斤,1斤 = 16兩,1兩 = 24銖」等重量單位,一路被用到了隋朝,直到了唐朝「兩」以下的單位又才改為「1兩 = 10錢,1錢 = 10分」一路沿用至今。
「一斤十六兩」的一些八卦
十六兩的來源是因為「天下公平」:相傳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,負責制定度量衡標準的是丞相李斯。李斯很順利地制定了錢幣、長度等方面的標準,但在重量方面沒了主意,他實在想不出到底要把多少兩定為一斤才比較好,於是向秦始皇請示。秦始皇寫下了四個字的批示:「天下公平」。李斯為了避免以後在實行中出問題而遭到罪責,決定把「天下公平」這四個字的筆劃數作為標準,於是定出了一斤等於十六兩。
小篆天下公平
不過這則八卦絕對是錯的,秦朝用的字體是小篆,筆劃並不是十六劃(要不就是李斯數學很好,但國文不好),所以當笑話聽聽就好。
十六兩的來源是因為要好算:還真的有人是這樣解答的(點我去看),其實這是後來人的硬套啦。
十六金星秤:這個我覺得最好笑,原文是這樣寫「十六兩秤叫十六金星秤,是由北斗七星、南斗六星加福祿壽三星組成十六兩的秤星,告誡做買賣的人要誠實信用,不欺不瞞;否則,短一兩無福、少二兩少祿、缺三兩折壽…… !」不過我怎麼找都找不到這句話的出處,不過當寓言聽聽倒是可以啦。
資料來源
1. 百度百科 http://baike.baidu.com/view/739524.htm
2. 維基百科 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4%B8%AD%E5%9C%8B%E5%BA%A6%E9%87%8F%E8%A1%A1
3. 市制 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5%B8%82%E5%88%B6#.E9.87.8D.E9.87.8F
留言列表